u 不少家长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儿科专家微信、微博,咨询孩子健康问题
随着网络的发展,近年来一些人生病后足不出户,而是在网上输入自己的症状,向网络私人医生求医,这种“网上问诊”的看病方式如今受到邕城年轻人的青睐。网络为医疗工作者与市民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。但是,有市民认为虽然在网上找私人医生省时省事,但目前监管未完善,可能给大家的健康带来隐患,看病最好到正规医院现场接受医生检查。
u 新潮看病足不出户网上诊疗
通过手机APP或者微信就可以不用到医院轻松向医生咨询,这是目前南宁不少医院推出的新型诊疗方式。
解放军第三○三医院在其官方网页上,推出了给市民咨询所用的“网上留言”。该院信息中心工程师吴倩告诉记者,不需要紧急处理的咨询类问题,工作人员会直接进行回答或者向相关科室的医生咨询后答复,并附上相关科室的联系电话;如果是患者遇上紧急的状况,则建议他们尽快到医院就诊。解放军第三○三医院信息中心工程师蒙家传介绍,该院还与一科技公司开通掌上医疗活动,项目有微信与手机APP。微信可以进行预约挂号、互动交流、咨询等。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免费在公共区域发布咨询信息,医生可以领问题进行回答。
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资源处副处长郭顺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移动医疗已从院内的医疗查房、移动输液,药品管理、移动办公等应用向院内+院外移动一体化发展;从方向上来讲,随着个人医疗意识的提高及新的终端不断涌现,移动医疗应用的方向从单一救治到医疗救治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发展。另外,移动医疗也在向实时化、个性化和定制化发展。
u 担心网上私人医生是否专业
目前,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市民有许多年纪很轻,由于事关隐私,他们多数选择在网上找私人医生,而且咨询网上的挂牌专家不需要挂号费。虽然网上咨询医生受到年轻人欢迎,但也有人感到担忧。“现在网络太发达了,网上的医生多得很,随便点。但问还是不能解决问题,最后还是要去看医生。”一家美容美发学校老师黄瑜说道。
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市民中,绝大部分人担心网上的私人医生是否专业、诊断是否到位。市民王女士说:“网上问诊,省时又省钱,可免费就诊陷阱多,监管尚未完善,过后维权困难,因此我不会选择这样的问诊方式。”张先生认为:“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,西医要望触扣听。见不到人,说什么都是瞎猜!四诊不全,那诊断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。而许多病人一走进来,有时候就可以对病有个大概的猜测,而光靠听说的病情,能诊断到的结果不一定正确。”
总的来说,有些市民担心没有经过系统的检查,有些病可能会被误诊。例如一些重大疾病开始表象都是些小发烧、感冒、头痛、头晕。但如果不能被认真检查的话会延误及时的治疗。
u 经验规范网上解答患者问题
在管理网上解答患者咨询问题上,不少南宁大医院有自己的措施及经验。“康大夫信箱”曾是区医院与患者互动交流的平台,有患者写信给区医院,相关人员再将信件转到相关科室,医师回复后,相关人员将答复内容寄给患者。随着科技发展,“康大夫信箱”由纸质信件扩展成现在官网的“医疗咨询”。
对于市民的来信,网络员必须在两个工作日之内答复,确保问题时效性。平时网络员利用空闲时间,在内网对市民的网上来信进行解答,再经过医院宣传科审核才能转到外网上。多种措施确保网上答复“科学、准确、规范”。为了调动、保护网络员的积极性,区医院年终时根据答复数量进行优秀网管员评比,评出一、二、三等奖。据统计,今年1至5月,网络员答复市民咨询2680条,每个月均对所答问题进行统计。“医疗咨询为市民提供了便民服务,也是和市民进行互动的平台。”该院宣传科谭科长说。
解放军第三○三医院对所筛选的网上医生也有严格要求。该院工程师吴倩介绍,医院第一批可以进行网上诊疗的医生必须是主治医生以上才能注册,而信息中心与人力资源核对医生的职称、资质,医生在网上不能乱开药方,所说的话要负法律责任。
u 监管尚无法律法规予以规范
据了解,早在2009年,卫生部就颁布了《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。该办法规定,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咨询,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。因此,网络诊疗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,在法律上存在空白。患者可能无法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,相关部门也无法调查取证。
如何监管网上诊疗这种新型方式呢?记者近日先后多次联系上自治区及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,双方均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。就此,南宁市卫生监督所办公室人员翁先生表示,一名合法医生必须有行医资格证及执业证,执业证的证明地点与置业地点必须一致,在执业地点是可以开处方的。但因为网络发达,范围太广,目前还无法对网上诊疗的医生进行监管。